持续“优化+引领”,上海营造良好科技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

持续“优化+引领”,上海营造良好科技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能黑 2025-02-05 实时报 17 次浏览 0个评论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

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目标,上海市科委深刻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引导创新要素汇聚,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持续优化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公正公平、普惠包容的创新环境,构建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强支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全链条政策供给体系

视觉中国 图

上海市科委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牵头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引领性创新改革,加大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聚焦行业发展的卡点堵点,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协同,构建支撑创科技新和高端产业引领的政策保障体系。

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创新药械研发、产业化及商业化发展需求,制定多项政策,夯实全链条政策供给体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上海各市级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制定出台临床试验、中医药传承、医学队列、审评审批、伦理审查、外资研发、股权投资、科技金融、通关便利、环评与排污等一系列政策,积极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产业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上海市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2011.67亿元,较2023年增加151.92亿元,可比增长3.3%;治疗性生物制品、医学影像设备等优势领域增长较好。小方制药、益诺思2家生物医药企业分别在上交所主板和科创板发行上市。创新产品持续发力。2024年,全市国产1类创新药上市7个(全国第二,占全国17.5%),进口1类创新药3个;国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上市15个(全国第一,占全国32.6%),进口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17个,创新成果超过去年同期。国际化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海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项目15项,交易额198.3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2%,全国排名第一。

强动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标识和相关配套设施。 视觉中国 图

上海市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等五个方面,形成具体政策措施,着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

闵行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新一轮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引入中国科学院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基础科创策源平台;上海交大“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大零号湾”成果转化基地等“一站式”孵化平台相继建成。

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张江高新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集聚高水平研发主体300余家,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

此外,张江高新区优质企业群体集聚度持续提升。汇聚拼多多、哔哩哔哩、携程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23年底,张江自创区科创板上市企业73家、约占全市82%、全国的13%;境内外上市企业435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113家,约占全市85%以上。

强化科技金融有力支撑。积极引导浦发银行等支持企业创新,为204家小巨人企业提供信用贷授信40.98亿元;上海市积极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设立并运行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加快“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持续深化“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共担模式,截至2024年11月底,“科创助力贷”、“科技履约贷”等风险共担类信贷产品累计授信企业 7122家,授信金额 282.1亿元。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93家,总市值超过1.6万亿元,保持全国首位。

上海市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领域,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实施关键技术、方法、装置、设备的研发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升级改造、设备更新。

2024年,共支持16个科技服务业重大投资项目,吸引企业投资金额超3.3亿元;采用“免申即享、达标即享”等方式,加快落实2024年科技服务业企业首次升规达标市级财政奖励措施,已惠及127家企业。

2024年1-11月,上海市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2465家,营收5409.59亿元,同比增长9.2%,同比增速连续三年攀高(2022年同比增速4.2%,2023年同比增速8.6%),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9%)。

2025年,上海市将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发挥未来产业基金早期投资孵化功能,遴选设立优质子基金,面向国内外挖掘、验证、孵化、投资颠覆性创新项目。加强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用好科创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政策,推动落实市财政局50亿元“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优化“科创助力贷”产品方案,推动银行将人才、研发强度、成果转化能力作为早、小、硬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强效能: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2024年7月4日,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25款人形机器人亮相。视觉中国 图

上海市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小切口”撬动“大收益”。落实《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动“赋予所有权+转让+协议约定”的全部所有权赋权、合规创业等改革举措,推动试点单位建立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尽职免责等配套制度指引,2024年改革试点阶段成效显著,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单位赋权成果185项,其中全部所有权赋权82项,转化金额10.9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149家,吸纳投融资68亿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上海市涌现一批代表性转化案例。2024年,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开发的“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独占许可方式给某医药公司,许可金额达9825万美元。华东师范大学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金额由2023年708万元增至2024年4.76亿元;上海理工大学赋权文件出来后,首个完全赋权成果“人形机器人项目”仅用时两个月完成1亿元融资;瑞金医院产生两个亿元转化合同:与上药睿尔就“血友病基因治疗”技术方案达成2.7亿元转化协议,与上海莱士血液制品公司达成1亿元“出凝血药物”专利包转化合作;仁济医院发布《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实施细则》,审批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基因治疗、智能传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赛道和未来产业,上海市启动多家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强化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答题人”作用,以企业为核心加快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圈,支持商飞、建信金科、复宏汉霖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培育一批原创力强的产业链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大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

2025年,上海市科委将继续高标准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全国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探索跨境技术贸易等便利化举措;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跨境推介和落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全球信息互通和转化应用。

健全支持创新药发展机制,更好发挥创新药的临床效益,增进人民福祉,依托浦东新区综合改革优势,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率先开展创新药入院使用改革。坚持人民至上、创新优先、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等基本原则,聚焦创新药的入院、使用、定价、支付、审评审批等关键环节,加强“三医”协同,以排头兵姿态和先行者担当,积极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本文标题:《持续“优化+引领”,上海营造良好科技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